我到底是谁?
发布日期:2015-10-11浏览:2650
我是我认为的我
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
下面,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首先让我们试想,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接受?差不多就行啦;随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退一步海阔天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下来变成他们的信念。这种对事物习惯性的看法,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的态度选择,积极、进取、努力等十有八九不会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许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到点下班就行;“边际工作”或“份外事”不会主动去做,更不会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平平淡淡!仔细分析一下,似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
生活中,也会有相当多的另外一部份人,他们的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也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首先,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秉持?永争第一: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付出皆有回报;不成功,便成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假使他们的期望强度足够牢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变成他们的信念,这些信念也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自我态度的选择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接下来,他们对待工作的行为,我想一定不会是“差不多就行”,如果工作没有做完,相信也不会到点就下班;奉献精神与主动意识一定会促使他们常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边际工作”与“份外事”。即使遭受挫折,接下来的行为一定是爬起来,再次跌倒,再次爬起来,直至成功。这就是他们的结果:一生终究成就了一番事业。
再仔细分析一下,似乎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也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或者说,他们最初的内心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最终演变成他们的结果。
以上两类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印证“自我意向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在你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功的规律表明:改变,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即: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换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样的内心期望,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接着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事态度以及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这里不是讨论“追求平平淡淡”或“成就一番事业”谁对谁错。其实这一切,尤其是期望、信念、态度等个人内在标准类因素的本身常常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当然,他们一定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自我期望,会带来积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结果。反之亦是如此。
按照犹太人的“二八定律”逻辑:“法律”只能规范社会行为的20%,而“道德”却在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80%的社会行为。决定人生成就的力量20%来源于“行为”、“结果”等外在表现因素,而80%源于“态度”、“信念”与“期望”等内心标准。
同样的,一个企业的“制度”一般只能规范员工20%的行为,而80%的行为要靠“企业文化”这一企业内心标准来影响。
让我们将80%的精力,专注于修正与修炼自己的自我期望、信念、态度等“内心标准”,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