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张满江

张满江 暂无评分

管理能力 领导力

讲师官网:http://zhangmanjiang.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张满江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2015-08-07
    查看详情>> 欧洲某些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去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他很乐意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结果在留学的几年期间他一共因逃票被抓了三次。 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大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可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要求。 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尊重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就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不收天下英才为贵公司所用?”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那时刚好我没有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较真?以后改还不行吗?”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 查看详情>>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它建设得更好,但这并不能成为面对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保持沉默的借口。让我们从下面列举的十大败笔中引起深思。 强暴旧城 据《联合早报》报导,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本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疯狂克隆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了: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 胡乱标志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大误区。可惜绝大多数都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规模更大、楼层更高、造价更贵的,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 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建筑师对工程小面积少的“小东西”看不上眼,他们只对上万平方米、造价上千万元的大建筑感兴趣,因为回扣高、所得丰厚。像凯旋门、纪念碑、纪功柱、柱头、华表、牌坊之类精致的东西他们做不来,帕提农神庙、王维的辋川别业、赖特的流水山庄之类“螺丝壳里做道场”也不擅长。他们只要高大、宏伟、气派,无论设计是如何的粗糙。 盲目国际化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盲目国际化的建筑风格。据统计,全国已有近百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其实国际大都市并不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窒息环境 专家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除台湾省外,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已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其实,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的地位是缺一不可,城市人居环境中将技术(资源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与艺术(大众行为、环境形象、精神文明等)融为一体的工作就由它来完成。 乱抢风头 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做到协调和谐。 永远塞车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被建筑挤压而变窄,加上人多车多,铺路赶不上汽车上路以及城市功能区划不清的现状下,不考虑城市远郊发展,只一味在市中心周围规划建设,结果必然是:我们要风雨无阻地忍受永远塞车。 假古董当道 近年来全国弥漫着一股人造景观热,各地仿古建筑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拨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 跟人较劲 开发商们建造了混凝土森林的“都市广场”,没有花园的“花园别墅”。种草不种树这种短平快的“面子工程”,却是各地政要乐此不疲的事,因为政绩易见,有时建筑师也推波助澜,大手大脚地花钱堆砌。 看上去面光光、住进去心慌慌,这就是没有亲和力的城市和建筑所能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查看详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其中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作。他们对于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深入研究了文学创作中主体的创作规律与特性,完成了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创作论的理论框架。在其创作论的理论框架中形象思维的问题是他们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他们对文学艺术创作中主体形象思维特征及规律的阐述论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论的圭臬。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问题的专门研究是陆机开创的。此前,文论中对此问题哲人虽屡有触及,但往往或语焉不详,或玄之又玄,难以索解。如孔子论诗“可以兴”,涉及到比兴的形象思维问题,但浅尝辄止未及深究。老庄有“玄览”“心斋”之论,触摸到了思维的特质,但其论并非就艺术主体的创作状态而发,且玄奥深妙难以言喻。陆机则在《文赋》中继承了前贤的哲学理念(主要是老庄的思想),深刻细致而生动形象的阐发了文学艺术创作构思中形象思维的过程与特征。他的《文赋》中论道: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以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踟蹰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此段文章详论作家创作的整个过程,阐明了作家创作构思中形象思维的特质规律及其地位作用。陆机首先阐述了作家创作前准备阶段主体思维活动与外物关联影响的审美过程,以“伫中区以玄览”点明了作家的思维活动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学养与外物万象对于主体情志的影响陶冶,激发了主体思维活动趋向成熟进入创作状态。文章接着论述了创作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突出强调了丰富的联想想象是创作构思的核心,凸现了想象这一形象思维的典型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生动地说明整个构思思维活动的形象性。“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进而阐释了文学积淀与创造性思维的辩证关系。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更点出灵感这一具有形象思维特质的思维方式在文学构思中的独特价值。文章最后论述了作家创作完成阶段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文学语言的表达要准确妥帖生动形象的要求。“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进一步表明创作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形象到形象的思维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机对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而对形象思维问题的研究则多继承陆机的学说进一步阐发,其《神思》篇对创作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作了较集中的论述。在论述作家创作的思维活动的基本观念与陆机大体一致,认为作家在“虚静”的状态下“神与物游”展开联想进行构思创作。他论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他与陆机同样指出广阔丰富的想象在创作构思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而且概念清晰地阐述了主体之志意与客体之物象融合为创作之神思这一形象思维模式,进而阐明了具有形象思维特质的美学范畴——神思。此外,《神思》篇还对在文学表达过程中意与言的关系上神思才情的作用进行论述,指出:“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意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阐明了作家的才情在神思之意转化为文学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要求语言表达思想志意要自然准确,神思也须避免求奇而劳情苦虑。在这点上刘勰较陆机又有新的进展。 总之,陆机与刘勰在文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上都有相当成熟的论述,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六朝文论家在文学上的自觉。
  • 查看详情>>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基本体系形成时期,诸家学派注重讨论哲学、政治、社会、伦理、历史等学术问题,而诸家文学思想的论述与阐发往往融合于社会政治哲学等思想的讨论中并不独立。春秋、战国时代成熟起来的儒家、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家思想系统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对中国古代思想领域影响巨大而深远。先秦儒道两家虽还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但他们关于文学艺术的片断论述与阐发往往涉及到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了两家各具特性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成熟具有奠基的意义。 先秦儒家学派的文学思想以孔子发端,以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使其渐趋系统化。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孔子“畏天命”而重人事,强调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群体价值,强调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伦理形态,以此为其文学思想的出发点,突出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与价值,在此前提下,也认可文学艺术美与善的统一,认可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对社会活动与个人修养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孔子的文学思想具有尚用尚文的特征。儒家学派的文学思想始终坚持了这些基本点。 孔子有关文学问题的论述往往是片段的、散漫的、结论性的。他的文学思想大多体现在对《诗》学的讨论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在文学与社会政治道德修养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学思想。《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论在肯定“兴”这一《诗》的形象思维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更注重文学的“观”之社会认识功能、“群”之社会教化功能、“怨”之社会政治干预功能,成为儒家诗教观理论的基本观念。其次,他在诗学批评上倡导的雅正观,体现了他的“中庸”哲学思想和重伦理道德的审美观念。《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正而无邪,是孔子诗学批评的重要原则。他将这一原则用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上,要求诗有雅正中和之美,如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对于其认为有失雅正中和之美倾向的“郑卫之声”提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也。”(《论语·阳货》),以“郑声淫”,故欲“放郑声”(《论语·卫灵公》)。儒家诗教崇尚雅正的传统始终被遵从和提倡。再次,他重视文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强调诗学对人的修养、行为方式、政治交往能力等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尚文尚用的文学思想。《论语·泰伯》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者,言修身必先学诗。《论语·季氏》亦载孔子对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些议论说明了诗对人自身修养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学与用的关系。除诗教思想外,孔子在文与质的关系上,提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主张,强调了形式美化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学说都成为了儒家文学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方法论上有所建树,他提出对《诗》的阐释应“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主张以准确的理解探讨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根本志意。同时强调探求诗人的志意要结合诗人内在外在的诸多因素具体分析,做到“知人论世”,如其《万章下》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外,孟子所倡导的“养气”说对后世的“文气”说及文学风格论有着深远影响。 荀子对于儒家文学思想的系统化有着极大的贡献。荀子借鉴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丰富了儒家思想及其文艺理论。他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提出思想的表达应合于道之说,《荀子·正名篇》云:“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此论虽言辩说与道的关系,其实辩说的概念与广义的文基本一致。他还特别指出诗征圣言志而归于道,其《儒效篇》曰:“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这一《诗》言志以归于圣人之道的思想对后世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文学理论影响深远。他的这种宗经征圣以明道的思想方法对后世儒家文学本体论的思想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另外,荀子在文学艺术言志明道的前提下还强调其抒发感情愉悦心性的性质,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的揭示更进了一步。其《乐论篇》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论述说明了文学艺术借助于形象抒发感情以言志明道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对墨家排斥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道家尚玄虚形而上的美学观的否定。 总之,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具有尚用尚文的特征,注重文学与社会现实政治教化人生修养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强调文学艺术要达到雅正中和的审美标准,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先秦文艺思想影响后世极大的还有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思想家虽然很少直接论述文艺学问题,但是他们深入讨论的哲学本体等问题中所体现的美学命题及思想对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思想。老、庄不像孔、孟等儒家思想家专注于现实社会道德教化政治人事,而更注重超越现实物质世界探讨精神层面形而上的哲理,对于个体价值在精神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具有哲学思辨意义的深入论述,尤其对于体现其肯定的哲学本体自然之道价值的主体精神活动进行深刻阐发,因此他们讨论的某些命题涉及艺术创作内在规律问题,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老子的道家哲学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被后世受道家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推演为诗学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六朝的“初发芙蓉,自然可喜”说、唐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神功谢锄耘”说、宋代的“自然高妙”说等诗学思想皆出于此。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之道是具体实在的“声”与“象”无法完满表达的,他甚至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等具象与对道的真知是相违背的,因而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认为只有“弃圣绝智”“视而不见”“听之不闻”“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以“玄览”才能与自然之道冥合。这虽是老子的致道之论,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创作主体的心理体验等内在规律有极大的启发性。庄子及六朝的玄学美学家都继承了此学说而有所发展。 庄子认为道是超然物外的绝对精神,是自然的最高境界,他否定一切具有社会道德意识性质的认识活动,否定其所认为的具有人为做作性质的艺术,倡导自然本真的美学价值。在任自然的前提下,他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三境界理念,“天籁”的境界成为后世诗人艺术家美学家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此论也为后世境界说开了先河。庄子还在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心斋”“坐忘”之说,更强调心灵在排除感官欲念之上对自然之道的体认,被后世文学理论引申为艺术思维主体进入艺术创作状态的深刻揭示。由于庄子强调精神体验的绝对性,被认作思想的外在形式的语言也就自然被忽视了,故而庄子继承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主张,针对儒家征圣宗经的学说指斥前世典籍为糟粕,提出“大道不称,大辨不言”“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的理论。庄子对于意与言之间关系的阐述虽不尽当,但也启发人们对艺术思维的特性及文学语言的特性及其规律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受到玄学家及强调“言外之意”的诗学家的重视,为“诗味”说、“神韵”说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先秦儒家到家思想家们虽然大多讨论的是哲学社会伦理学方面的范畴,但所涉及的诗学美学命题是相当深刻的,他们的美学思想虽然相互独立相互矛盾,但都在美学及文学理论领域里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查看详情>>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幼儿与成年人认识世界是有所不同的,成年人有许多知识是间接得来的,幼儿则更多依靠直接接触事物;成人更多依靠语言和思维,幼儿则更多依靠感知觉和观察。因此,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上的感觉与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是不同的,它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以感觉作为基础的。感觉和知觉属于认知活动的低级形式,是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的儿童主要依靠感觉和知觉来认识世界观,感觉和知觉在3至6岁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处在由低到高发展的过渡时期。儿童原始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的活动,也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儿童出生不久便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始的感知觉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日益分化,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的感知觉出现协调活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出现了知觉恒常性,2岁以后,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逐渐从知觉的恒常性向思维的概括过渡。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地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而且感知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观察能力,4、5以后,能够逐渐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痛觉和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上。视觉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感知渠道,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方面;听觉也是学前儿童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听觉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触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特别是两岁前的婴儿往往依靠触觉认识世界,尤其是手的触觉;学前儿童动觉发展表现在动作越来越准确;学前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们都是比较复杂的知觉,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来实现。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是一种生物性的条件反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有了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6岁以后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幼儿的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目的性逐渐加强、观察的持续性延长、观察的细致性增加、观察的概括性提高以及观察方法初步形成等方面。观察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适应生活、从事简单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指导和培养幼儿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适应现象、对比现象是学前儿童感觉呈现出的规律,教师要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加以注意,合理运用。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知觉效果,教师要掌握这一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1).从出生到1岁,是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出生时就已经有各种感觉,如:物体碰到面颊,新生儿就会表现出吸吮的反应来,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已有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等,这是生理性的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在感觉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视知觉,而且开始出现不同感觉道的协同活动,听到声音,他会把视线和头转向声源,这些协调的反应是知觉活动。 原始的感知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感觉分化,即不同感觉道对相应刺激会作出不同的反射活动,但原始的感知过程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低的,如:新生儿对任何触及嘴唇的东西都作出吸吮反应。以后,新生儿有了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表明新生儿的感知过程的综合能力在提高。 (2).1岁到3岁,是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婴儿已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说明他已具有了知觉的恒常性,这是知觉水平的概括。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婴儿对事物的知觉渐渐和具体表象联系起来,如:成人用“灯”这个词和实物联系起来,反复训练,他就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灯”的表象,他对“灯”的认识概括了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状的灯,以后家中再添一盏灯,婴儿就知道它是“灯”。2岁后,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逐渐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3).3岁以后,是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如,幼儿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就能够知道“上午”和“下午”,实际上,这时他已掌握了“知觉标准”,这已不单纯是时间知觉,而是时间概念了。与此同时,幼儿的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4、5岁以后,观察力进一步发展,能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