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于环宇

于环宇 暂无评分

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

讲师官网:http://yuhuanyu.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于环宇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如何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应该是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或培训经理。作为一名培训师,我在给上百家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能给需要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简单的表达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 培训产出 / 培训成本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从大的方面来讲,提升培训投资回报率有两个途径,那就是降低培训成本,增加培训产出。下面就介绍三种方法来提升培训的回报率。 方法一,明确需求,统一预期。 很多人力资源类或培训类的书籍里面,都谈到了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不止是需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预期的统一。教科书上所说的需求分析,大部分都侧重确定企业的需求,但是,在真实的培训中,参训者都是个体,都是有自己需求的人,那么,在这里,我们的需求分析的范围就要延展了。我们不知要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也要考虑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找到了这两者的焦点,才能形成预期的统一,才能让培训顺利进行,同时,培训之后的效果也会更好,否则,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 举例,前几年很流行执行力培训,很多企业就纷纷派员工去参加,以为这样就可以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但是,所有这些企业都没有认真回答一个问题:派出去的员工认为自己执行力有问题吗?认为自己需要这样的培训吗? 如果你问老板这个问题,他肯定会说当然有问题,当然要培训,但是,换到员工那里,答案很可能就截然不同了。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那培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想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在一开始就应该把事情做对,那就是要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虽然这个原则被提出很多年,但是很少有企业认真去做,现在,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了,从本质上讲,培训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如果违反人性的基本需求和规律,那么员工就会用人性去打破它,不管这个培训被渲染的有多好! 方法二,选对方式,降低成本。 第二个方法主要是讨论如何降低培训成本。培训的成本可以大体分为两类: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在金钱成本上,主要是听课费、场地费、差旅费等等,在时间成本上,要看参训人员工作的重要性。企业里面不同层级的人,在统一时间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那如何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呢?关键在于培训方式的选择。 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是比较倾向到现场参加培训,而在西方,混合式的培训已经被企业普遍接受了。那什么是混合式的培训呢?简单的说,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培训。对于线下培训,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比较熟悉。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培训的方式,根据我的预测,未来十年,这种方式会被中国企业普遍接受,形成网络学习的热潮。 我之所以这样预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相比于实地的培训学习,网络培训有独特的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创建自己的网络商学院,设计适合自己企业的课程体系,员工可以随时登陆商学院进行学习分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节省了参加实地培训的差旅费等成本,这凸显了网络学习性价比高的特点。 第二, 学习群体的变化,使网络学习的趋势成为必然。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各大公司的主力军,再过几年,90后也将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家优秀的公司,要想在竞争中持续领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我们必须回答的是:这些新新人类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对于新新人类,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那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必然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不是某个人决定的,而是时代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上面两段,虽然我列举了网络学习的诸多好处,并不等于我们要放弃线下的学习,而借用两者优势的混合学习方式才是关键。混合不是生硬的放到一起,而是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自然会大大增加投资回报率! 方法三,学习文化,持续发展。 我更喜欢用学习来代替培训两个字,因为我觉得学习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求知的积极性。在中国,很多企业在培训上的心态都很功利,很浮躁,期望通过一次培训解决企业多年累计的问题。古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这样,要想解冻,也非一日之功啊!对于企业的培训,与其一次花很多银子,不如做成常态,构建企业的学习文化,我相信只有这样,企业的成长才能持续,培训的回报率也才能提升。 其实,很多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在这个词被创建的时候就注定会出现了,因为一谈到投资回报,往往让人掉入短期利益的陷阱,让人变得功利,尤其是对企业这样一个盈利性组织而言,这种短视就更加严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中国的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经理,好好研读一下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不要把这本书当成畅销书来读,也不让当成救命稻草,因为企业自身的问题,只能靠企业自己去解决,外力很多时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通过《第五项修炼》,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构建一个拥有卓越学习能力的组织,能够适应各种变化,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彼得.圣吉用“修炼”来形容,只要大家看看那些习武之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就知道修炼这两个字的重量了,更何况我们的企业不止要一个人修炼这么简单啊! 所以,当我们能从培训的短期视野中跳出来,用一个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组织的学习,不急功近利,用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去做培训,去构建企业的学习文化,那我相信,回报必然是丰厚而持久的!
  • 查看详情>> 在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是大家经常谈论的对象,看似不相关的三个领域,到今天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三巨头的斗法拉开了帷幕,至于鹿死谁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应该说,我是想写一点有意思的文字,于是,就想到了这么一个话题,这三家公司的掌门人: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谁会先退休呢?下面的推断未免有些八卦,但是在众多严肃的商业论战中,带给大家一些轻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起退休的话题,可是中国企业家们的大问题,也是每个企业家不得不关心的问题,那么如果推断一个人会不会退休,要从哪些角度考虑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年龄、接班人、使命感、外界期望和替代生活 五个维度来考察。如果从这五个维度来比较,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谁会先退休呢? 一 年龄维度 这是最简单但也可能最不准的算法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分别生于1964年、1971年和1968年。马云的年纪最大,马化腾的年纪最小,那么,最先达到退休年龄的是马云,如果按照常理,马云应该是最先退休的。所以,马云可以先得3分。以此类推,李彦宏得2分,马化腾得1分。 二 接班人 接班人问题是很多企业家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不同企业的接班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觉得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接班的难度。第一个是企业的正规化程度。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都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相差不大,都是有较高水平的。那第二个因素就是企业家本人的可替代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替代马云的难度是最大的,这个和他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有关。而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是技术出身,从二者所掌握技术在公司的重要性相比,李彦宏掌握的是百度的核心技术,而马化腾已经有很多年不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了。这样相比,李彦宏可替代性相对较小。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容易被替代的是马化腾,也最容易退休,所以得3分,依次类推,李彦宏可以得2分,马云可以得1分。 三 使命感 使命感往往是一个企业家继续奋斗的原动力。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会经常感到自己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业,会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目标,去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越是这样的企业家,退休的时间可能越晚。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比三家公司的战略和对外传递的信号,我觉得马云的使命感是最强烈的。不管是一开始的阿里巴巴,还是后来的淘宝,还是现在的大淘宝战略,马云一步步给我们展示他心中的梦想,从马云的言语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他对自己使命感的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相比之下,百度和腾讯展示给公众的对于使命感的追求,似乎就微弱了一些。这有可能是因为李彦宏和马化腾的技术背景决定的,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不习惯激情澎湃的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行动要远比语言更重要。这一点从三家公司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来。尤其是腾讯的业务,现在变得无所不包,无所不作,在如此多的发展方向上,马化腾将如何选择呢?如果不选择,那又如何坚持呢?所以,从使命感的角度来看,马化腾可能是最先退休的,所以得3分,以此类推,李彦宏得2分,马云得1分。 四 外界期望 如果外界期望一个企业的掌门人退休,那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希望这家企业有所变化,有所创新,那么,大家最希望哪家企业发生变化呢?我想,从前段时间计算机报炮轰QQ的举动,您就可以猜得出来了!在互联网行业,腾讯经常成为各公司群殴的对象,而这种群殴,往往只能是一解口头之快,你骂你的,腾讯还是低头赚钱,最后骂人的公司往往都死了,而腾讯却越做越大。腾讯在自主创新上的不作为,在抄袭上的屡试不爽,成为同行业诟病的最主要原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中国互联网,腾讯经常是那只黄雀,准确的说,是一直越变越凶猛的鹰才对,这与QQ企鹅头像的可爱似乎并不相符。其实,从中立者的角度来看,腾讯的做法在商业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只要回顾一下微软在全球的发展方式就可以知道了。不管怎样,如果创始人的退休可以给公司带来变革的话,我想,希望马化腾退休的人,应该最多!至少同行业的公司可以松口气了!从这个角度看,马云的人缘还不错,李彦宏应该处于两者中间。所以,马欢腾得3分,李彦宏得2分,马云得1分。 五 替代生活 替代生活指的是退休之后的时间如何度过。很多公司的老板,平日非常忙的时候身体很好,退休了就得了一大堆病,其实最主要的不是身体的问题,关键是能否处理好角色和身份的转换。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的退休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这个问题似乎很多记者都不会关注,如果有机会采访,这些人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公司下一步会有什么大动作,实不知,如果能知道他们对自己退休后时间的安排,也许更能推测出这些公司未来的走向,从本质上讲,做公司就是在做人啊! 那这三个人退休之后会去做什么呢?我想,最明确的就应该是马云了。他在很多场合说过自己退休之后想回学校教书,甚至当年做公司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教书。从马云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他做老师的天赋,实际上,他也一直保有老师的身份,只是带的学生比较多,目前有2万多人吧!相比之下,马化腾和李彦宏在这方面透露的信息就相对较少了!为了最后的评分,我大胆预测一下吧。类比很多技术出身的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很多从公司的CEO位置上退下来,去做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例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从对技术的热爱角度来看,我觉得李彦宏要胜过马化腾,前文已经提到,马化腾退出技术一线已经很久了,相比之下,对技术含量要求更高的百度,李彦宏还要更多贡献自己的技术优势,更确切的说,李彦宏喜欢这样做。所以,在这三个人里面,马云十年前就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考虑好了,可以得3分,以此类推,马化腾得2分,李彦宏得1分! 八卦了这么多,该算算总分了。综合上述五个维度三者的得分,马云为9分,马化腾为12分,李彦宏9分,得分越高,说明退休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的结论是,马化腾会最早退休!看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年龄已经不是组重要的因素了,年纪最小的马化腾,竟然会是最早退休的!这也不奇怪,君不见联想的柳传志已经年逾花甲,却也还奋战在第一线吗?! 写到这里,不知道他们三个看了我的预测结果会有什么想法呢?可以最早退休的马化腾,会感到开心还是有其他想法呢?并列第二的马云和李彦宏会不会有异议呢?也许,他们三个根本就看不到或不在乎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八卦呢?还有各位看客,你们是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呢?就权当我是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吧! 最后要说的是,以上维度的得分都是我个人所定,其实没经过什么的数据统计分析,精确度肯定不比那些咨询公司了,读来有趣是我写这些文字的原因,或者说,写起来有趣是第一要素。除了以上的五个维度,还有一个维度我没有写,那就是“被退休”,这里面包括股权变化,还有就是公司的衰亡,乔布斯就“被退休”过,还有很多倒闭的公司,老板自然就退休了。至于三个公司谁会活的更长,哪位创始人可能退休前公司就没有了,这些似乎就更难论断了,同时,也未免太过严肃了,这些,就交给那些分析师和评论家去做吧,或者,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对为三家公司算命产生了兴趣,也可以研究一下,到时候,别忘了和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啊!
  • 查看详情>> 从十年前的阿里巴巴,到七年前的淘宝,到今天的大淘宝战略,马云一直在向他的电子商务梦想迈进,从他宣扬的网商,网货,网规的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改变世界的雄心。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的时候,我们要冷静的回答一个问题:阿里巴巴能解决赚钱的根本问题吗?当然,这个问题不只是针对阿里巴巴提出的,而是针对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平台提供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看一看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都做了什么。在电子商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要解决三个流的问题,即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这三个流是电子商务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信息流以外,现金流和物流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阿里巴巴而言,也是从信息流开始的。对于卖家来说,电子商务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买家可以很容易获取卖家信息,包括卖家产品的特性和报价,同时,买家还可以给卖家群发采购信息,这样卖家就可以参与竞标,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的快捷,对于买家来说,着实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让我们从卖家的角度来看一看,信息的透明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虽然在阿里巴巴上有几千万的会员,但是,每个会员的注意力都被限制在一个电脑屏幕大小的地方了!这就是说,卖家需要争夺买家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询盘量,进而才能增加产品的销量!于是,阿里巴巴推出了诚信通服务,这样当买家搜索信息时,诚信通卖家就可以排在前列了,由于人习惯性的会点击排名靠前的信息,所以,自然就增加了该卖家的询盘量,最终增加了卖家的销售量,这看起来是一个提升销售额的好方法!但是,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卖家都开通了诚信通服务,结果回怎么样呢?现实的结果是,即使你是诚信通会员,也会被排到几十页之后,很少买家有足够耐心去浏览你所在的页面的!那要想排在前面该怎么办呢?这个你要问一问阿里巴巴的业务员了。除了交更多的钱,我想不出有什么快速的办法。因为毕竟卖家的注意力范围是有限的,也是稀缺的,要想争夺这样的区域,就必须要舍得花银子啊!而阿里巴巴的会员越多,需要花的钱也越多! 除了争取买家注意力难以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信息足够透明的时候,价格战就打起来了!其实,如果大家的产品不产生严重的同质化,价格战也打不起来,可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不同质化似乎就不太正常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买家看了很多产品之后,感觉都一样,那就挑个便宜的买吧!这点在淘宝上由其明显!而以外贸为主的阿里巴巴,价格战也十分惨烈,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试想,当国外的买家采购商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阿里巴巴花费的钱就会降低很多,从总体上讲,中国卖家赚的钱会变少,而老外的成本会下降,由于中国制造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当我们卖的越多,可能反过来被老外赚的钱越多!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总结,如果说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想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让企业不但能够赚钱,还能赚大钱,持续的赚钱,也就是说,如何解决赚钱的根本问题!其实,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如此苛求阿里巴巴,他在推进电子商务进程上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除了阿里巴巴,需要更多思考的,恰恰是利用阿里巴巴做生意的卖家!纵观改革开放30年的商业史,中国企业在赚钱方面似乎非常热衷利用营销策略,利用广告,利用外部驱动,大家只要回忆一下当年的标王争夺战就可以感受到了!到今天,这种浮躁还没有完全消退,静下心来修炼内功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当阿里巴巴横空出世的时候,我想,大部分企业都把他当成了一个营销平台,又找到了一个外部驱动的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阿里巴巴在解决赚钱根本问题的作用上,似乎是南辕北辙了! 分析了这么多,那企业如何能解决赚钱的根本问题呢?我想,首先我们要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寻找答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每一次交易的本质实际上是价值的交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赚到更多的钱,想要持续的赚钱,就要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还要持续的创造价值!当马云宣传阿里巴巴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时,我想,他还要更多的让自己的会员关注客户,关注客户未被满足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我想阿里巴巴还可以做的更好! 那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呢?我觉得要在三个点上发力。 第一点是 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了,但是结果令我们很失望。在中国,能说的上创新的企业用一只手就可以算出来了,恐怕都用不到一只手!而现在,山寨反过来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了抵御强敌的法宝!当ipod、iphone、ipad轮番轰炸中国市场的时候,挑起反击大旗的竟然是诸多的山寨机 ,在这点上,着实是有些讽刺的意味!其实,对于创新,不一定就是伟大的技术革新,伟大的发明创造,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能够给客户带来独特价值的就可以叫做创新!而要想找到这样的独特需求,就要我们经常倾听客户的声音了!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倾听,只要你有想听的态度,就一定能找到!关键是真的有这个态度! 第二点是 以品质为核心的运营 如果说创新要以客户为导向,那运营就是要专注内部管理了。在这一点上,是中国企业可能最先赶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地方。如何做好运营,我们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对象,比如美国的GE,戴尔,日本的丰田,韩国的三星,尤其是日本的丰田,他们的管理之道,我觉得是最适合中国公司的!在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度,竟然能出现这么多世界级的公司,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研究,而丰田作为亚洲唯一一家能向全球输出管理思想的公司,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果未来全世界的消费者提起中国制造,首先想到的是高品质的时候,我们的运营就成功了! 第三点是 以超越为目标的学习不论是创新还是运营,本质上讲都是要人去做的,而且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企业。二十年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引爆了学习型组织的热潮,中国自然不会错过当时看起来很“时髦”的管理理念,很多企业争相要把自己变成学习型组织。二十年过去了,当这股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退去的时候,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与创新和运营相比,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则更为困难,因为这要改变人固有的思维习惯,需要每个人不断的自我超越,很多企业宁可花几千万打广告,也不园花时间来反思自我,这足以看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一步必须要走。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持续的根本,是创新的源泉,是保证运营持续改进的动力,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学习力,想要发生实质性的变革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我想中国的企业家都知道,但是推行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半途而废,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TCL李东生写的关于“鹰的重生”的文章,面对变革,我们需要的是自我超越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的企业在上述三点能够做好,再融合阿里巴巴或淘宝的电子商务平台,我相信企业能够赚更多的钱,也能更持续的赚钱。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简单给出下面的公式:创新 + 运营 + 学习 + 阿里巴巴 = 持续赚钱我想,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在创新、运营和学习三个层面上给中小企业以更多的帮助,那阿里巴巴也将会有更大、更持续的发展。当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孕育出了很多百年老店的时候,阿里巴巴离自己的使命就近一大步了!反过来,作为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也不能过于依赖阿里巴巴平台,因为这个公式的前三项,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易经》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天助自助者,我想,这才是赚钱的根本之道吧!
  • 查看详情>> 前天从网上买了一个软件,研究到晚上十点多也没弄明白。正好这家软件公司的客服在线,我就问了他几个细节问题。通话结束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最后才有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对话如下: 客服:晚上还不休息啊? 我:的先把活干完啊。 客服:^_^,你是老板吧? 我:哈哈,想呢^_^ 客服:你太敬业了 我:哈哈,现在不解决,以后也还是要碰上。 我们的对话很短,但是却引出了我很多想法。我确实是公司的创始人,但我不是有意欺骗他,因为我对领导者和老板的定义不太一样。最重要的是,从他的判断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眼中,貌似只有老板才会干活到很晚,如果不是,按照他的话就是“太敬业了!”。作为一个创业者,这几天确实很忙,忙的没有时间去思考,没有时间去总结,但这几句话,让我决定好好梳理一下思路,沉淀一下这段时间的收获。于是,有了下面的五个建议,与其说是给创业中的领导者的,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的,对于一家创业型的公司,领导者的成长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啊! 建议一: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其实,不管什么公司的领导者,都需要以身作者,而对于创业公司,这一点尤为重要!创业就是一个拓荒的过程,就是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人带领大家向前跑,遇到困难时,需要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而这个人,就是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的领导者,才有不离不弃的团队,才有上面所说的敬业的团队!这只团队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关键! 建议二:不要单打独斗,要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很多从创业期走过来的企业老板,都养成了单打独斗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创业初期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想要公司快速壮大,持续发展,还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什么事情都自己干的老板,往往带出来的是平庸的团队!在这一点上,我也经常告诫自己,要克制自己插手每一件事的冲动!给团队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甚至是去犯错误,这样才能锻造出一只钢铁团队!这样的老板,才能称作是领导者,称作是企业家! 建议三:找到使命感,和团队构建共同的愿景。 无数讲领导力的书籍提到使命感和愿景,但是极少的公司或团队拥有真正的使命感和大家都向往的愿景!我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大部分公司和团队都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迷失了自己,而且,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你问一个人:你觉得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未来10年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能回答出来的人是很少的。一个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团队,一家公司呢?不过,虽然回答使命和愿景的问题比较难,但是我们又必须回答,因为这是关系公司能否持续的大问题。就拿我来说,很多时候忙的静不下来,手头上总是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导致我有时候觉得做公司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又一个问题!还有就是投资人给你的压力,他们不时的叮嘱,让你感到必须立刻、马上赚钱,哪怕你做的这件事长期投资的回报率更大!作为创业者,要理解并接受这一切。但是,使命感和愿景是不能动摇的!当你深夜关上办公室的灯,一个人离开公司,感觉很累时,唯一让你明天又继续精神抖擞,继续奋战到很晚的动力就是:使命感和愿景!对,就是! 建议四:学会控制情绪,舒缓压力,保持乐观! 创业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与给别人打工相比,创业的压力要多出很多倍,尤其是领导者的压力,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情商对创业者重要的原因。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能激发潜力,过大时又会让人崩溃。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学会和压力打交道,要学会因势利导!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做公司的这段时间,我的大脑几乎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去克服困难,这给我带来了持续的压力,这种感觉是很难受的!我相信很多创业者也有过这种感觉,那该如何应对呢? 我有两个方法分享给大家,第一个就是抽离。这个抽离不是逃避,而是让已经超负荷的大脑停下来,刻意不去思考公司的问题!其实,意识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潜意识有更大的能量。所以,当你不去想时,答案往往以灵感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潜意识在帮你了!所以,适当的停下来,做点别的事,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慢就是快啊! 第二种方法就是永远保持乐观,相信问题终究会解决的!如何才能保持乐观?那就是要坚信问题终会解决!这种相信不是因为你看到了解决方案,它就是一种信念,甚至是盲目的信念!《易经》里面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了这种信念,就不要过多的想困难带来的后果了,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答案就会悄悄浮现! 同时,作为领导者,非常重要的是要多给团队传递积极的信号!在前进的路上,团队需要激励,需要信心,在这一点上,作为领导者是义不容辞的!当我们能修炼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就离成功不远了! 建议五:坚持不懈,享受过程! “昨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对于创业者,放弃就是失败!坚持意味着别人倒下时你只要跪着就是赢家!跪着的滋味是很难受的,何况有的时候要跪很长时间!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啊!当我如此渲染创业的苦时,你也许认为我上面说的享受过程是在开玩笑,其实,这正是创业的魅力啊!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安分的工作,想经受创业这般苦都没有机会呢!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领导者,把忍受变成享受是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享受创业的过程,结果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如果我们不过于在乎结果,结果很有可能会更好呢!这几句话好像很矛盾,但是也正说名了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啊!
  • 查看详情>> 在一次绩效管理的培训课上,我让参课的学员列举绩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竟然收集了几十条问题上来,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这么多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应该从哪里下手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和学员的交流,我发现,问题首先出在思维上。很多公司在绩效管理上存在思维误区,经过总结,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六个: 误区一: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误区二: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管理层逃避责任。 误区三:考核周期过长,出现事后诸葛亮现象。 误区四:以批判为核心,为了打压而考核。 误区五:只重视员工绩效,忽略组织绩效和管理层绩效。 误区六:只考核不奖励,或者考核A却奖励B。 企业要想做好绩效管理,实现从绩效到实效的本质跨越,首先必须突破以上六个误区。下面,就对这七个误区逐项分析。 误区一: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很多企业以为自己在做绩效管理,实际上只是做了绩效考核一个环节。其表现形式是天天围着指标转,转来转去绩效也没有的到明显的提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我的判断,是人力资源教科书惹的祸。在人力资源发展的初期阶段,绩效管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的,所以,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的全部工作。后期很多人力资源教科书的绩效管理模块,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写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管理必须上升到整个组织层面时,很多人力资源教科书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很多人力资源从业者对绩效管理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导致大量精力放到了指标制定和绩效评估上,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超越绩效考核的思维方式,从公司整齐去看待绩效,这样才能实现突破性进展。 误区二: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管理层逃避责任。 把绩效管理的责任完全交给人力资源部,是导致绩效管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很多公司设立了绩效管理专员,以为这样就能做好绩效管理了,而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一家公司来说,绩效管理不能只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责任,应该是所有人的责任。而从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上,除了人力资源部以外,其他管理层也必须参与。尤其是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他是绩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而现实的情况是,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对绩效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有些管理层反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和我反映,做绩效管理,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我想,管理层的不支持,导致了他们有这样的感受。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管理层支持的绩效管理体系,必然举步维艰,反过来,如果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能够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努力,共同设计并推行绩效管理系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误区三:考核周期过长,出现事后诸葛亮现象。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做一个调查:在场企业多长时间做一次绩效考核?排名前三的答案是:半年、一年、一季度。也就是说,最短一个季度,最长一年。接下来我会问一个问题:现场有谁记得三个月前你的下属的表现?能回答清楚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如果大家都记不得,又如何能做好绩效评价呢?。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很难记得住三个月前的事情,那就更不要提半年前或者一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员工绩效,考核周期不能过长。如果周期过长,第一会出现评价误差,第二员工不能获得及时反馈,绩效的改进也会滞后,最后只能望“结果”兴叹了!那么,多长时间考核一次算合理呢?我给学员的答案是:首先,可以把考核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式考核,这个可以每季度一次;第二类是非正式考核,这个周期就可以缩短成一个月,两周或者一周一次都可以。非正式考核的目的只有一个:给员工及时反馈,提升员工绩效。同时,在对下属考核期间,一定要做好备忘,这样才能在周期较长时不受记忆力的影响,做到相对准确的评价。 误区四:以批判为核心,为了打压而考核。 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向我反馈,员工对绩效管理比较反感,尤其反感绩效考核和绩效面谈。在这里,我觉得用“害怕”一词比较恰当,因为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把绩效考核作为打压员工的一种手段,如果看谁不顺眼,在考核时就横加责难。考核变成了批斗,这样做必然不能实现绩效提升。实际上,还有一些管理者并没有打压的意思,但是,他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就是绝大多数时间盯着员工身上的缺点不放,每次绩效沟通谈的都几乎都是缺点,导致员工无所适从,自信心受到打击,工作效率下降。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员工完成改进是必要的,而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优势,善用自己的长处,是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以,绩效管理需要的是发现的眼睛,而不是批判的心态。 误区六:只重视员工绩效,忽略组织绩效和管理层绩效。 在过去的几十年,对于绩效考核的方法和工具层出不穷,但是,为什么没有从本质上实现绩效突破呢?我个人认为,是发力点有问题。以往的发力点,都是用到员工身上了,这样做的同时,忽略了组织绩效和管理层绩效。至于原因,我们在分析误区一时已经提到了,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也有关系。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要想实现绩效管理的实质性突破,必须从三个维度发力,即组织绩效,管理层绩效,员工绩效。我们必须首先从战略层面回答一个高绩效组织的成功之道,然后反向推导一个员工要做什么。这就好比一艘大船,必须要走对方向,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方向错了,不管船员多么努力,失败已是必然。而在实现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的无缝对接中,公司的管理层就至关重要。他们是20/80法则中的20%,决定着公司80%的产出。所以,对于管理层绩效的提升,是提升公司整体绩效的关键。对于公司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需要把自己的目光从员工个体转移到公司整体,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绩效。 误区六:只考核不奖励,或者考核A却奖励B。 在我讲课的过程中,有学员向我反馈说:在他们公司,员工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变相扣工资。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知的是,在这家公司,实施绩效管理之后,很多员工一定是没有之前赚的多了。通过了解,这家公司把员工工资的20%拿出来与绩效挂钩,只有员工做到100分,才能拿到和之前一样的工资。结果是,很少有人拿到满分,自然也就不能拿到全额工资,想要拿超额工资,就更不可能了。这就是我所说的只考核不奖励。我们无法猜测这家公司实施此项政策的动机,但是,这样做绩效管理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当我们让员工承担低绩效的惩罚时,必须给予员工高绩效的奖励,这才是公平的绩效管理,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还有一些公司,考核指标定的是客户满意度,但实际上奖励的是销售额最多的团队和员工,这就鼓励很多员工急功近利的做客户,对客户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从长远来开必然影响公司业绩,反过来,那些客户满意度高的团队和员工却没有获得奖励。这就是考核A却奖励B。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人再去相信这套绩效管理体系!从利益角度来看,公司奖励什么,员工就会去做什么,所以,绩效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就至关重要。 以上是对绩效管理六大误区的分析,突破这六个误区,绩效管理才会少走弯路。思维上获得了突破,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要回答:如何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绩效管理体系?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三维绩效系统》和大家分享。
  • 查看详情>> 如何能够让直线经理们理解、支持和执行? 问题分析: 有一次讲课,我提到绩效管理要想成功,管理层必须全力支持。下课后,一名学员和我交流,她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根据总经理的指示,正在公司推行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她发现,很多直线经理参与度都不高,有的人甚至提出反对的意见,导致她现在压力很大,担心绩效管理会中途失败,她问我该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很多推行绩效管理的企业中都会发生,是一个绩效管理系统落地实施的问题。一个绩效管理系统要想真正产生效果,需要做好两个步骤,一个是系统设计,一个是系统推行。而上面这个问题,就是系统推行时遇到的问题。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向我反馈,说绩效管理是一个得罪人的活,会遭受很多人的反对,虽然人力资源经理自己很努力的设计绩效管理体系,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费力不讨好。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直线经理理解并支持绩效系统的推行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直线经理不支持绩效管理?找到原因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获得他们的支持。 在这里,我总结了直线经理不支持绩效管理体系的三大理由: 第一:没利益。这里所说的没利益,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可能损害直线经理的既得利益,在没有实施绩效管理时,不管经理做得怎么样,获得的回报不会减少,一旦实施了绩效管理,很可能经理的薪酬就要和绩效挂钩,这必然增加了直线经理的工作难度和压力,他们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反对;第二是直线经理觉得绩效管理对于提升绩效没有用,最终只能使是浪费时间。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结论,必然不会大力支持绩效管理的推行。 第二:没成就。如果绩效管理体系完全是由人力资源部独立设计,那么在推行中必然会遇到困难。从心理上,直线经理可能会觉得这个体系是强加给自己的。人们接受改变,但是不喜欢被改变。也就是说,当直线经理有了这种被改变的感觉时,自然就有反抗的习惯。更本质的原因是:直线经理是缺乏了一种成就感。如果绩效管理体系完全由人力资源部设计,不管设计得多么完美,都是人力资源部的功劳,和直线经理没有任何关系,成就感自然就不强,积极性自然会下降。 第三:没权威。从权威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都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没有权威的情况下去推行一个体系,自然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相应。而绝大多数绩效管理会引发公司层面的变革,如果没有最高领导者的支持,变革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高层领导者的支持,就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这种权威向公司的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改变势在必行!但是,很多公司的总经理把绩效管理的责任完全推给人力资源部,甚至是交给一个绩效专员,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知道了以上三个原因,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设计改进方案,具体来说,人力资源部要做好三件事来获得直线经理的支持: 一、给利益。如果一个经理是害怕考核自己而反对绩效管理,那这个经理本身就不称职了。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能够经得起绩效的考验。对于这类人,我们要传递的信号是绩效管理势在必行,每个人在公司必须凭借卓越的绩效而赢得报酬。关键是第二类经理,他们不畏惧绩效考核,只是对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不信任。对于这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要做好三点来获取其信任:第一,与直线经理深入沟通,了解其对绩效管理的真实看法;第二,融合直线经理的观点,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第三,表明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提升直线经理及其团队的整体绩效,其结果对直线经理有利无害。做好这三点,可以让直线经理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的好处,更加愿意配合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 二、 分成就。从本质上讲,直线经理是绩效管理的主题,而人力资源部起到的应该是专家的辅助角色。但是,很多公司的操作模式把人力资源部变成了主角,直线经理变成了配角,配角的成就感自然不如主角。所以,人力资源部要实现成就感的转移,让直线经理重新定义自己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同时,地位和责任也是对等的。在享受重要性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在成就感转移的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要多问,多听,少说。让直线经理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觉到这个绩效管理体系是自己参与设计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人们对自己所做的决策往往有热情去执行,因此,在直线经理充分参与基础上的绩效管理体系,落地实施的可能性更大。 三、 拿权威。推行绩效管理体系需要借助谁的权威?当然是公司的最高决策人。当公司的总经理关注并参与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时,对于所有直线经理传递的一个信号是:这件事情很重要!现实的情况是,总经理往往很忙,他们虽然觉得绩效管理重要,但是要全身心参与就非常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如果总经理实在没有时间,可以指派一位在公司有类似权威的高管牵头,实施绩效管理项目,这样也可以保证影响力。这位高管可以与人力资源部组成一个战略绩效小组,直接向总经理汇报,有了这个机构,绩效管理的推行就会更加顺利了。 这位学员听了我的建议后,改进了自己的办法,她给所有直线经理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邮件,主题就是:你希望人力资源部能在哪些方面帮你的团队实现绩效提升?在邮件里,她向所有直线经理征求了提升绩效,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建议。她认真记录并汇总了所有直线经理的建议。同时,她也向总经理汇报,要求成立一个绩效管理项目组,这个小组由公司的主管业务的副总担任组长,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副组长,一些优秀的直线经理被邀请加入,担任组员。在项目组第一次开会时,人力资源经理公布了各位经理对绩效管理的建议,经过大家的讨论,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所有参与的直线经理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与推行意愿,这位人力资源经理突然感觉自己轻松了很多,对绩效管理的推行也更加有信心了!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学到的是,任何变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方法,而是人们习惯的改变。从抗拒改变到接受改变,再到拥护改变,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的双重变化过程。所以,要想顺利的完成变革,必须要掌握人们心理的变化规律。在这个时候,换位思考非常的重要。想要别人理解我们,我们首先要学会理解对方。当我们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尊重,反过来,他们也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当我们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时,变革的大潮就势不可挡了!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